新加坡/北京时间2021年5月1日9:30-11:30(美东夏令时间2021年4月30日21:30-23:30),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四场特别邀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金鹏程教授(Prof Paul R. Goldin)主讲“A Chinese Reading of Epictetus”。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李晨阳教授担任评议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张传远主持。讲座以英文进行,我们以中文纪要,欢迎批评指正。
金鹏程教授(Prof Paul R. Goldin)199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史、中国历史上的性别与性、中国语言史等。代表著作有:《道之礼:荀子哲学》(Rituals of the Way: The Philosophy of Xunzi )、《古代中国的性文化》(The Culture of Sex in Ancient China)、《孔子之后:早期中国哲学研究》(After Confucius: 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儒学》(Confucianism)等;编著作品包括《中国古代金文资料集》(A Source Book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早期中国的权力意识型态与意识型态的力量(Ideology of Power and Power of Ideology in Early China)、《劳特利奇早期中国历史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韩非哲学》(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等。

金鹏程教授的讲题是:A Chinese Reading of Epictetus ,谈论的是爱比克泰德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的相似之处。(编者按:爱比克泰德(Epictetus)是古罗马最负盛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之一。其生平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多数研究者认为,他可能出生于一个奴隶家庭,后师从哲学家鲁佛斯并获得自由,以教学终其一生。其学说以寻求心灵自由为宗旨,倡导遵循自然法则,重视心性实践和自我克制,对西方哲学和基督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本身述而不作,其言论由学生阿利安记录并整理编辑成《谈话录》(Discourse)和《手册》(Enchiridion),因而得以流传于世。)
讲座伊始,金教授自述了对斯多葛学派的兴趣实缘起新冠疫情对生活的深刻影响。尽管久闻爱比克泰德之盛名,却并未深入阅读其著作。然而通读之后竟发现,穿过幽暗的岁月,爱比克泰德的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特别是对于如何面对当前疫情之下的种种困境,其思想恰如一剂并不苦口的良药,治愈我们困惑不安的心灵。同时,金教授亦惊喜地发现,爱比克泰德的言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颇多暗合之处,故花费数月深入研究而撰成专文。
数十年来,由于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和三段论(syllogism)范式与中国古代先贤思维方式的内在差异,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并非尽如人意。早期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比较研究可算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事实上,我们或许可以追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否是与中国古代贤哲们相比较的合适人选?这一点长久以来并未得到重视,直到最近,斯多葛学派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相似性才被广泛挖掘。因此,金教授试图借镜类似发展,而非同源发展的进化论理论说明,这些大量存在的相似性远比之前学者们观察到的更为鲜明。

据金教授考证,首次对此命题进行论述的应属钱钟书《管锥篇》,书中引用了《谈话录》和《手册》中的内容,但并未引起后世学者对此命题的关注。直到近20年,相关研究成果才大量涌现。科尔曼(Earle. J. Coleman)通过对斯多葛学派与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皆认同存在永恒秩序掌管世间万物,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即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与道家“道法自然”核心理念异曲同工。在老子、荀子谓之“道”,庄子有时称之为“天”或“帝”,而在斯多葛学派那里则用诸如 “theos”、“logos”、“nomos”、“hodos”的词语来表述类似的含义。此外,瑞士伯尔尼大学学者大卫. 马切克(David Machek)在《有所必为:斯多葛学派与道教关于自由的论述》(Stonics and Daoists on Freedom as Doing Necessary Things)一文中阐释了二者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服从命运安排的共同之处。如《谈话录》中对宇宙意志的绝对服从与《庄子. 大宗师》安时处顺,坦然接受逆境的思想。斯多葛学派同道家、释家一样,提倡不为名利所动,超然于困厄与苦痛,追求智慧与真理。不过,释家与斯多葛学派的重要区别在于本体论认识的差异,认为表象世界并非简单地不为我们所控,而是一片虚无。庄子与爱比克泰德同样崇尚个人自由,这种自由只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修炼才能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考虑到爱比克泰德的奴隶身份,尽管我们并不能从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绝对的精神世界中找到关于“自由”一词对应的表述,但是很显然他也赞同一旦人为物累,心为形役,便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科尔曼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斯多葛学派与道家都注重精练的表达方式,颇为遗憾的是目前还未有其他学者予以进一步诠释。金教授非常赞同他的观察,指出庄子擅长寓言与对话体的形式,以及诗歌般优美凝练、深邃玄邈的文笔,并补充说明儒家则胜在严整雄辩,极具说服力的论述。

接下来,金教授用丰富的例证阐述了尚未被其他学者发现的相似之处。爱比克泰德关于惩戒的超然态度给予了许多政治犯心灵的慰藉,在他看来,运用理性分清可掌控和不可掌控之事,便不会被消极情绪左右。在《谈话录》第一卷中,他坚定地喊出“我的腿可以被戴上脚镣,但是我的自由意志即使宙斯本人也无法征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坚定信念。至今中国思想史仍执着于早期文本中缺乏“身”、“心”问题意识的迷思。简而言之,多数中国哲学家们偏向于从身体构造的角度理解“心”,而爱比克泰德则更多表述为神赐之官能,可以培养但是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实体,一切包括身体在内的物质性东西都是权能之外。“身”与“心”的结合使我们居于动物与神之间,而身而为人的意义就在于以心灵的高尚为准则。在孟子和荀子那里,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表述,比如“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和“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孟子所谓的“四端”(仁、义、礼、智),“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荀子“君子精于道者兼物物”以及“天行有常”等思想,《论语》中关于劝学、修身、教化等方面的箴言,在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观点。这说明,在教人行善,追求道德伦理方面爱比克泰德与儒家是相通的。二者也同样认为,持守本性,践行宇宙精神和自然法则,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同样的相似性亦存在于其他学派的文本之中。以庄子为例,“齐生死”的豁达,“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平等观以及对权贵的蔑视等,都可以一一在爱比克泰德那里获得共鸣。尽管在文体上的风格迥异,但是二者在表述方式上共享了一些隐喻,譬如“医疗哲学”,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哲学家既是思想家, 更是治疗灵魂疾苦的医生, 即中文语境中的“治”。
最后,金教授概述了爱比克泰德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重要区别。比如说,儒家提倡仁政,通过进言或者担任官职的方式实现其道德治理,而中文读者很容易忽视爱比克泰德的奴隶身份及二者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此外,对政府、天道等方面的不同金教授也做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兹不赘言。

李晨阳教授在评议中主要就研究方法层面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金教授的呈现实际上涉及到当今汉学研究一个重要范式的转变,亦即一些学者试图打破移植西方理论诠释中文经典的传统,用中文理论去诠释西方哲学。这可以有不同的进路。比如,Leigh Jenco试图从中国传统中发掘一般性的宏观的理论,用以解读和评判西方思想。当代思想家张世英借镜阴阳学说来考察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李教授认为金教授的研究并非旨在从宏观理论层面展开,而是根据特定的主题进行文本分析和诠释。刘笑敢分析对中国哲学的取向与入径存在的不同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尽量按照文本的原意进行解读,比如A.C. Graham。另一种是把自己的理论读入解读对象,比如牟宗三用康德哲学研究孟子,安乐哲(Roger T. Ames)利用过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去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希望金教授能够在方法论的层次分享他的高见。李教授亦指出,演讲内容重在比较爱比克泰德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异同,就此而言, 题目“中文语境中的爱比克泰德”(A Chinese Reading of Epictetus)似乎并不能准确反映演讲内容,或许用“爱比克泰德与中国古代哲学家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Epictetus and Chinese Thinkers)。其次,金教授在讲座中把爱比克泰德跟诸多中国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包括庄子、孔子、孟子、甚至屈原。如果我们用这种“一对多”的对比,从众多思想家的不同方面中找他们跟某一个思想家的相似之处,把网撒的足够大,是否会导致在任何一个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些相同之处呢?第三个问题是,李教授对金教授关于二者不同之处的精确观察深表赞同。除了杨朱学派,多数中国思想家并不认同对他者的苦难和不幸可以视而不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同时,为了突破把儒家仅仅限制于伦理学的研究,李教授亦希望金教授能够就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与爱比克泰德强调神、自然与人为一体,实践人可以分享神性或理性的“泛神物质一元论”之间的区别做进一步阐述。
金教授在回应中对第一个问题表示认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应该是单向地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反之亦然。至于演讲的题目,金教授表示自己更熟稔于中国哲学而非希腊哲学,阅读爱比克泰德的经验和感受,更多来自于中国哲学的映射而不是西方哲学的视角。在他看来,爱比克泰德是斯多葛派最为杰出的代表。问题意识在于,相比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何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更容易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当我们将哲学看待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专业话语或者形而上的知识体系,我们会发现中西哲学更多的相似性。对于第三个问题,金教授认为爱比克泰德与荀子的区别主要在于德治思想。

在问答环节,首先由Marc Le Menestrel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爱比克泰德的研究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真理的对立面也可能是真理(佛教和老子)”和“真理的对立面一定是谬误”(亚里士多德)这两种论述。金教授回应道,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和爱比克泰德一样,更强调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非单纯的逻辑思辨,“时习之”比“学”更为重要。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专业哲学家的社会功能为何?金教授回应道,哲学家可以称之为社会治疗师(social therapist),用哲学解答现实人生的苦疾,抚慰心灵。
南洋理工大学曲景毅副教授询问金教授对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一书的看法。金教授指出阿多和福柯一样,重视”关怀自身“的哲学概念。

Liu Yi 从宏观历史叙事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古希腊哲学史一个共识是,希腊化时代强调对个人的关注,跟城邦制的衰退与帝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以及公共领域的缩小有关。对此是否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例子,或者说跟古希腊相比,中国的政治、思想发展有何不同之处?金教授肯定了新旧制度交替之际这种相似性存在的可能性。尽管中国没有城邦制度,但是改朝换代、革故鼎新之际,每个人都会意识到旧有政治体系的逐渐瓦解。
悉尼大学的Samuel Teng Xiang Khoo认为应该探讨后世学者对早期思想家的研究(比如蒙田对爱比克泰德,李贽对孟子)的异同,金教授充分肯定了此种努力的必要性,并谦逊地说道即使自己的智识无法胜任此研究,他也非常期待相关的研究成果。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罗必明问道,爱比克泰德的《手册》是首批由利玛窦翻译并介绍到中国的西方著作之一,福柯也经常引用爱比克泰德的警句,他们以及一些其他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是否也有注意到这些相似性?金教授认为利玛窦借用儒家经典和爱比克泰德,主要是二者与基督教义的相似性性更有利于在异域开展传教工作。但是目前并没有相关资料证明利玛窦、福柯等西方学者有论述爱比克泰德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相似性,此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美国哈弗福德学院Kathleen Wright 教授援引庄子鼓盆而歌和爱比克泰德对于妇孺死亡的不同态度询问对他人苦难的相异之处,生命的意外消逝(比如幼童的夭亡和年轻妻子的过世)在爱比克泰德看来,显然是不可掌控的,这与庄妻不同,她与庄子相爱一生后安然离世。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正如李晨阳教授所观察到的区别,即爱比克泰德并不如多数中国哲学家那样呼吁同情别人的苦难遭遇。金教授指出,爱比克泰德主张关注自身,悲伤的情绪只是一种精力的浪费,并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南洋理工大学张传远教授提出关于古希腊和古中国可比性的问题。金教授对此表示,历史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包括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对比研究。相比而言,哲学方面的研究反而较为落后,需要迎头赶上,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到除亚里士多德之外的其他哲学家们。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黄晓芊问道,关于“身”与“心”分离的趋势是否都出现在中国古代思想和爱比克泰德的思想中?金教授在讲座中援引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荀子和爱比克泰德的观点作比较,这三者是否在一定的相似性,认为即使身体为帝国驱驰,而心灵属于个人无法被奴役?对此,金教授回应道,爱比克泰德认为心灵是我们拥有的唯一武器,籍此我们可以抵制消极情绪和种种诱惑。不论富有或是贫穷,显贵抑或平庸,你都能通过心灵的自我调节找到合乎自己本性的内在愉悦。这一点确实与荀子和孟子有相似之处。
菲律宾圣卡洛斯大学Ranie Villaver教授最后问道,伦理学(ethics)和社会哲学(social philosophy)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和认识论(epistemology)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伦理学能否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分割开来?对此金教授认为,这种区别显然是西方理论界特有的。尽管我们应该重视方法论的运用,但对文本的此种归类则需审慎对待之。


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 – 线上系列讲座(五):庄子的道论与德论
主讲人:孙明君,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加坡/北京时间:5月29日,早晨9:30-11:30
美东夏令时间:5月28日,晚上21:30-23:30
纪要整理:罗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