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北京时间2021年12月4号早上9:30,美东时间2021年12月3号晚上8:30,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出版的《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英文刊名 Nanyang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以下简称《学报》)通过ZOOM平台举行创刊号发布会暨圆桌论坛,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同仁、同学和朋友们共襄盛举,隆重庆祝《学报》创刊号的问世!
与会嘉宾
发布会约有200位嘉宾与观众出席参与。受邀出席的嘉宾有:
发布会开幕式的5位致辞嘉宾,分别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连萧思女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Neil Murphy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长聘副教授。
圆桌论坛的11位发言嘉宾,分别是:1)《学报》顾问委员代表:斯坦福大学Ronald Egan教授、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宾西法尼亚大学Paul Goldi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宗力教授、京都大学道坂 昭廣教授、哈佛大学Michael Puett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健教授;2)《学报》编委代表:弗吉尼亚大学Jack Chen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Anthony DeBlasi副教授、普林斯顿大学Paize Keulemans副教授;3)创刊号作者代表: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
此外,当天受邀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以下19位嘉宾,分别是:1)《学报》部分顾问及创刊号部分作者6人:台湾大学蔡瑜教授、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卡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Matthias Richter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隆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严寿澂副教授;2)《学报》的三位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曲景毅、哈佛大学田晓菲、北京大学贺桂梅;3)《学报》的编委10人:南京大学卞东波、香港浸会大学陈伟强、北京大学程苏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佳、中国人民大学李萌昀、北京师范大学李浴洋、新加坡国立大学林立、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暨南大学王京州、北京大学张丽华。



创刊号发布会
发布会首先通过一段视频简要地介绍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报》的组成及创刊号的内容。
在致辞环节,首先由《学报》顾问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致发刊辞。袁先生由于极为特殊地原因无法出席开幕活动,故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程苏东副教授代读。在致辞中,袁先生讲述了自己从1991年至今,七访新加坡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新加坡的深厚情感。他表示,双语是《学报》的一个显著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双语刊物将有助于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袁先生对《学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两点建议:(1)开辟学术讯息栏目,获取最新国际学术动态;(2)开辟访谈栏目,促进东西方学术之间的认识与交流。

《学报》的另外一位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特级教授Stephen Owen先生在他的发刊辞中对《学报》促进东西方学术对话和交流表示认可。他表示,英语论文的想象读者和汉语论文的想象读者不同,英语论文和汉语论文的产生语境也不同,一个“刊物”就是一个“场地”,《学报》的双语特色打开了东西方对话的可能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连萧思女士、人文学院院长Neil Murphy教授和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副教授先后致辞,对《学报》的创办给予高度肯定与赞扬。



随后,《学报》举行线上剪彩礼。

发布会最后,由《学报》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曲景毅长聘副教授发言致谢。他认为1905年,王国维认为日本是沟通东西方学术“中间之驿骑”,而21世纪的今天,新加坡成为沟通东西方政、经、文、教的重要桥梁,而《学报》应成为沟通东西方“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术交流的“中间之驿骑”。他向《学报》的赞助者连士升青少年文学基金会和蓝智聪先生表达感激之意,向所有的顾问、编委、创刊号作者、发布会工作组成员的支持与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引用曾国藩“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学报》任重而道远,惟有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决心。

圆桌论坛
本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圆桌论坛。主旨:新时期中华文学与文化的东西方对话与交流——兼谈《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的发展方向(The East-West Dialogue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Direction of NJCLC Development),主要探讨西方世界的学术如何关注华文世界的学术,华文世界的学术又如何与西方世界的学术进行对话与交流。圆桌论坛以中英双语进行,由《学报》主编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学报》主编北京大学贺桂梅教授联合主持。
11位受邀的发言人大多都提前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工作组提前中英互译,并通过PPT分享给与会者,确保了顺畅有效地交流。现将每位学者的观点逐一排列如下:
斯坦福大学Ronald Egan教授将海内的华文研究和海外的华文研究进行比较。他表示,两个“群体”在规模上难以相提并论,各自所处的学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受众群体也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
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对《学报》的创办表示肯定,认为它不仅向学术界展示了新加坡华人在中华文学与文化领域上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而且让学术界对新加坡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宾西法尼亚大学Paul Goldin教授对《学报》的多元化特色表示赞扬。
香港科技大学吕宗力教授从“谶纬”角度勾连现代21世纪的“世界是平的”和“全球化”的观念,对《学报》独特的开放性优势表示肯定。
京都大学道坂 昭廣教授对东亚文化圈纳入中国文化圈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出己见。
哈佛大学Michael Puett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学报》的学术价值,认为它能促进不同思维范式的对话与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张健教授表示目前东西方人文学术之间的濠沟已有变成鸿沟的趋势,呼吁学界多多架设如《学报》一般的桥梁。
弗吉尼亚大学Jack Chen教授对当前学术界中的差异、平等和性别问题发表看法,希望《学报》在未来发展中能以建构更好的多元化关系为办刊物的方向。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Anthony DeBlasi副教授对《学报》的包容性和广泛性两种重要学术价值表示肯定,并由此认为它具备促进激烈学术讨论的潜力。
普林斯顿大学Paize Keulemans教授以法国雕刻家伊斯多尔·斯坦斯劳斯·亨利·赫尔曼(Isidore-Stanislaus Henri Helman)《帝鉴图说》联系跨文化思想,表示任何如《学报》一般为跨文化对话做出贡献与努力的活动都值得所有人的支持。
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对《学报》兼具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特点表示肯定,认为它将有效促进古典和现当代的对话,进而建构古典和现代一体化的文学研究图景。

总之,圆桌会议11位发言嘉宾都充分肯定了《学报》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他们一致认为,《学报》独特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广泛性的刊物特点,先进、宏伟的国际视野和刊物理念,将是沟通不同文化、体制环境的重要桥梁。
线上讨论
在学者们发言后,尽管时间已经超过了预定时间,圆桌会议仍开放了十多分钟讨论,现择取两个问答介绍如下。
- 我是做地域文学的,偏向于贵州,但是在我投稿论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觉得贵州处在中国的边缘,就如王德威先生所说的中华的边缘,它的价值如何界定?明清时期贵州文学才发展起来,比起江南和中原,它的价值何在?这是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困惑,即所谓的“边缘”和“中心”。
贺桂梅教授:关于贵州文化研究,在我们这个创刊号上有一篇北京大学钱理群老师的文章——《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研究 —关于贵州、安顺文化的 思考与实践》。我想钱老老师的这篇文章和他多年研究贵州文化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跟刚才提问的老师或者是同学提供很多的启示。一个是,钱老师研究贵州文化,而且累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另一个是,这个“中心”和“边缘”的问题是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格局来讨论。比如中国是一个多元于一体的社会,也就说它的内在有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但它还是属于中国系的,这个是我们站在中国这个视野来看。如果我们按照钱老师的“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来看,这个维度会将中国的地方文化放在全球视野来看,这时候“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就变得比较复杂。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很多深入的推进和思考的。也希望刚才提问的老师能够参考这些思考,然后推进自己的研究。
- 《学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教授:我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在座所有的老师请教。我在作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困扰,比如当代文学的不同语种的译本,它到底是否属于当代文学学科?这里面涉及到学科翻译,比如说英国的翻译成中文,那么从英国文学的角度来看,中文版的英国文学作品到底属于英国文学还是属于翻译文学?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的态度很明确,我认为所有不同语种的版本仍然属于那个原始国的文学,尽管它可能有翻译文学的说法,或者有海外汉学的视角,或者是跨文化研究的视角方法,它们是各归其所的。所以我很想了解一下,比如美国、英国、德国,你们国家的文学被翻译成其它语种以后,你们的文学史会如何看待这一部分国外的、译文的作品,它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
田晓菲教授:这是关于作品的专属权的问题。
Stephen Owen教授:一个例子是《圣经》的翻译。《圣经》的原文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后来被翻译成英文。那这个文学是属于谁的呢?如果追溯到源头的话,它会影响到文学的本质。
最后,由《学报》的三位联合主编对发布会暨圆桌论坛简要总结。
贺桂梅教授总结三点:一、《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的定位明确,希望可以沟通东西方、海内外,达到桥梁、平台的作用;二、刊物的定位打破许多边界:东西方、海内外、语言和专业,使得多元的身份、文化都在这个平台相遇;三、希望今日会晤的老师能多多提供稿件,支持刊物,为刊物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好的建议。最后,贺桂梅教授感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曲景毅教授的付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支持、《学报》编辑部同仁们的努力,还有参与发布会的老师和前辈们。
田晓菲教授对贺桂梅教授的总结表示赞同,强调《学报》作为“平台”和“场地”的意义非常重要。她指出,这一点在圆桌会议的发言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被不断地谈到,如“平台”“桥梁”“多样化”“多元性”“包容性”、跨越各种学科之间的障碍,包括语言之间的障碍,等等。最后,她向发布会的参与者、发言者、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创刊号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同学们、联合主编贺桂梅教授、曲景毅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曲景毅教授再次感谢联合主编贺桂梅教授和田晓菲教授、各位编辑和参与的同学。他表示,刊物的成型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此外,他也呼吁各位专家、学者们慷慨赐稿,并强调《学报》将以纸质和电子同步出版(不同国际刊号),创刊号的电子版已上载至官网:https://clcnanyang.org/njclc2101。欢迎免费浏览、下载。同时,也欢迎订阅《学报》的实体书。目前,哈佛燕京图书馆、北大中文图书馆、宾西法尼亚大学图书馆、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图书馆已确认从第二期开始(2022年5月)订购《学报》。2021年,适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校30周年,让我们用这份《学报》作为献给大学的一份贺礼!
感谢您的参与!
纪要整理: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