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 – 线上系列讲座(十)

刘苑如:藏品再现:印刷技术转型下叶德辉的三种善本

主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讲座时间

新加坡/北京时间:1月29日,早上9:30 – 11:30
美东时间:1月28日,晚上8:30 – 10:30

主讲人

劉苑如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ZOOM

Meeting ID: 9870415883 | 密码: 243786
或扫码注册(名额三百,先到先得)

 讲座  提要

隨著西方照相印刷技術的傳入,晚清民初歷經印刷術千年來的重大革命,照相不僅作為一種人像複製的技術,也被運用在出版印刷,在複製善本書、碑帖和古畫等藏品時,逐漸由影刻、石印到珂羅版印刷,有了日趨完美的擬真影像。然而精密的複製技術究竟是帶來文化的增值?還是如班雅明所預測的靈光(Aura)消逝?另一方面來說,技術不僅與物的生產和創造密切相關,同時也影響人類生存的方式,規範使用者的行為,是否隨之構建出原來沒有的人生情境與抉擇,形塑不同的思想?

葉德輝(1864-1927)歷來被目為守舊派思想的收藏家和出版家,從其26歲(1889)第一次出版《山海經圖贊》,到其臨終前《星命真原》峻稿,幾乎無歲不作。從印刷技術來說,他大部分出版的書籍都是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其中最精到者就是影刻,早在光緒32年(1906),葉氏即影宋刊《南嶽總勝集》三卷、隔年從元人舊抄本影寫《重刊元朝秘史》、宣統元年(1909)《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亦是明翻元刊本影刊。晚年則熱衷石印照相、珂羅版等新式技術,後來民國八年(1919)張元濟(1867-1959)主編《四部叢刊》,葉氏即陸續提供自藏的古籍原件或照相為底本,石印出版;而《晉唐楷帖》亦隨之出版。另一方面,民國六年(1917)起,吳縣俞守己則以蘇州藝苑留真社製版部名義,連續出版珂羅版影印畫冊《藝苑留真》,內容全為葉德輝收藏歷代書畫及題跋。此一現象不僅涉及葉氏個人的圖書品味、複雜的社會網絡,也與當時出版的物質文化條件密切相關。故將以影宋《南嶽總勝集》、《晉唐楷帖》和《藝苑留真》為例,主要論述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探討三種善本書生成流通的生命史,二是分析葉德輝如何賦予複製藏品價值。最後則總結出版事業如何銘刻葉德輝的生命。

在第一部份,將影宋刊《南嶽總勝集》、石印《晉唐楷帖》和珂羅版印《藝苑留真》三種書籍視作一種生命體,一方面從書籍的物件性質(physical properties),探討書籍形式(字體字號、刻書、版式、插圖、印刷材料、裝訂、印數、定價)、編纂過程(動機、交涉)、書籍流通(書坊之經營、書籍廣告、銷售)等等面向,也即是版本學、書目學、印刷史、成為傳統書籍史等研究領域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但也不能忽略其內容意涵;其次誠如Igor Kopytoff在“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一文中所提及物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價值轉換。而書籍也有其物質生命,並有其生命流動,而其興衰往往取決於政治和權力作用,並反映出知識的組織和生產方式的複雜轉變,包括社會的變遷、處境的變化等。由此可以發現,葉德輝一生大部分停留在雕版印刷時代,藉由其地方權勢與湖南官書局密切相關,既可善用湖南廉價的刻工,創造資本,也得以雇用艾作霖一類最高明的刻手,複製珍本;民國之後,石印和珂羅等西方印刷,涉及更高的資本和技術,即使葉氏善於通有運無,觀望局勢,試圖改弦更張,以新技術複製個人藏品的方式,轉化為人人可得的書籍,既保存國故,也創造新價值,但終究起步太慢,只能淪為附庸,無法主導新的印刷世界。

在第二部分,觀察葉德輝承襲明清文人熱愛收藏的風氣,一方面作為收藏家而致力於鑑別真品,另一方面作為出版家,卻不斷複製藏品,追求高度擬真的現象,而這兩種行動既有矛盾之處,也具有加乘作用。倘若從班雅明所說「靈光」,視為每一個藝術藏品的本質性的特徵。那麼一個收藏家所珍藏的,正是該物件所具有的四個特性:「此時此地性」(das Hier und Jetzt)、「獨一無二性」(Einzigkeit) 、「真跡性」(Echtheit),以及「不可逼近性」(Unnahbarkeit)。因此,無論再高明的複製再現,也無法讓複製品擁有原作一樣耀眼的靈光。但若從「價值」概念來把握與描繪藝術靈光現象,亦即將「靈光」簡化為廣義的「崇拜價值」。那麼原本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旦轉化為展覽品,或者加以複製為商品,都會造成崇拜價值的貶值。在商品經濟的時代,如何將藝術藏品的價值止跌回升?照班雅明的說法,也就是將這個物件所有的歷史記印匯聚成一部魔法般的百科全書,包括該物出身的年代、地景、手藝、物主,這些物件因其履歷而更顯得獨一無二。事實上,歷來中國收藏家都是精於此道的,從藝術珍品週邊不斷增生的鑑賞跋語、鈐印,乃至各種書畫譜、甚至筆記的生產行動,可資證明。藉由影宋刊《南嶽總勝集》、石印《晉唐楷帖》和珂羅版印《藝苑留真》的操作,即可解讀出不斷往復於貶值與增值的經濟學計算。

值得注意的是,葉德輝不僅兼具收藏家與出版者兩種身分,在短短十多年歷經凸版影刻到平板照相印書的中西技術革命,同時也時逢兩千年帝國到民國的體制轉變。在新、舊交融、真與擬真之間的辯證,技術不僅改變了葉氏的出版王國,以及對於物、世界與自我關係的看法,容納了葉氏對於物的願望,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下知識和分類方式的移動,也提供了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角度。

 主讲人  介绍

劉苑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訪問學者(2003)、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5-2006),布爾富萊特資深訪問學者(2016-2017)。

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小說、中古傳記與遊記、古籍輯佚與出版、數位人文研究。葉德輝研究著作有“Weisheng: On Western Medicine and Other Ancient Text Edited And Printed By Ye Dehui ”, 〈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天化與人化──葉德輝星命學的知識建構與時代性〉、〈從品鑑到借鑑──葉德輝輯刻《山公啟事》與閱讀〉和〈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等。

 评议人  介绍

楊玉成,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副所長。

 主持人  介绍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

感谢新加坡贤达人士蓝智聪先生对本讲座的赞助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