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十三场于新加坡/北京时间2022年4月30日9:30-11:30,美东时间2022年4月29日20:30-22:30在ZOOM与腾讯双平台举行。本次的讲题为《从王勃佚文墓志和唐代出土墓志中句子的使用看唐代前半期文学》,主讲嘉宾为京都大学大学院人文与环境学研究科教授道坂昭广,评议嘉宾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求是特聘教授胡可先,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系主任曲景毅。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337名听众出席,在问答环节,不少听众踊跃提问,道坂教授予以详尽、细致的解答。
讲 座 内 容
讲座伊始,道坂教授先向听众介绍了现今日本存留的两种唐钞本《王勃集》。其一为《正仓院藏王勃诗序》,其二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王勃集》残卷(卷28、29、30)。道坂教授认为,唐钞本《王勃集》不仅是王勃个人的文学资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王勃文学在唐代前半期文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道坂教授希望通过确定王勃文学作品在同时代文学中的定位,来阐发王勃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本次讲座所集中探讨的四篇王勃佚文墓志,即是来自于《王勃集》残卷28卷的作品。

一、王勃佚文墓志中对偶句为唐代出土墓志所套用的情况
第一篇佚文墓志,为王勃所作的《唐故度支员外郎达奚公》。道坂教授首先为听众逐一介绍了此篇墓志的内容与结构,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以下简略概述,并节引出墓志中重要的对偶句:
1. 介绍达奚氏家族的起源。
2. 介绍墓主的曾祖、祖父与父亲。
3. 用对偶句描写墓主的一生:
惟公青金皋载向,赤野腾灵。生蒭一束,寒松千丈。……彤闱旦静,扈琼钑于鸾墀,青禁宵严,投银符于鹤扇。虽帝府钩陈之序,寔冀□华,而仙台列宿之班,是招人选。
4. 再次强调墓主人品之出众:
神驰俗右,识洞几先。森月桂于情田,峙云蓬于性海。银钩露洒,下书沼而鸾回,玉轸波惊,府琴亭而鹤引。
5. 介绍墓主的夫人:
星津降彩,月甸垂芬。清雅韵于椒花,奉柔规于荇菜。仙琴□奏,早□和凤之音,宝剑双沈,晩合乘龙之契。
6. 抒发墓主之子的哀悼之情:
哀缠逝晷,痛结终身。侵露序而屠肝,指霜旻而断骨。
道坂教授指出,由于此篇墓志的铭文后半部分已失传,因此有关王勃创作该墓志的情况,所知甚为有限。我们仅能知晓王勃应是受人所托而撰写墓志,托付者或为曾担任普州安居县县令的达奚孝贞。至于创作时间,依据“普州安居县”(位于蜀地)这一信息,大致可推断为王勃离开长安、滞留蜀地时所作。道坂教授进一步指出,《达奚公墓志》依次介绍家系、祖先、墓主本人、夫人,以及最后叙述其遗族哀伤的结构,恰是唐代墓志的基本结构。此种结构,亦见于南北朝时期虞信所撰的墓志、神道碑,可见唐代前半期文学受到庾信的极大影响。道坂教授将在稍后部分介绍庾信墓志的特点。
《达奚公墓志》最值得注意之处,即是其中对偶句的使用。道坂教授曾撰文介绍过两篇王勃的女性墓志,并指出其中之对偶句多为唐代出土墓志所套用的情况。此种情形,亦见于《达奚公墓志》。以下,道坂教授特举两例加以说明。
其一例为《唐故处士上柱国夏侯君墓□铭并序》,全文在介绍墓主、夫人,及表达遗族哀悼的部分,皆套用了王勃《达奚公墓志》中的对偶句,以下引出方便读者对看:
1. 介绍墓主:
神驰骇俗,识洞闲明。玉轸波惊,府琴亭而鹤引;银钩露洒,下书沼而鸾回。
2. 介绍夫人:
星津降彩,月甸垂芬,清雅韵于椒花,奉柔规于荇菜。仙琴并卷、早呈和凤之音;宝剑双沈,晩合乘龙之契。
3. 抒发遗族哀悼:
哀缠逝晷,痛结终身,侵露序而涂肝,指霜旻而断骨。
道坂教授认为,尽管此篇墓志没有全文套用王勃《达奚公墓志》的内容,但却截取了墓志中最主要的部分加以化用。因此,可以说若没有王勃的对偶句,则此篇墓志便难以成立。
第二例为《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沧州长史陈府君墓志铭并序》,主要在介绍墓主时化用了《达奚公》墓志中的对偶句:
公青皋载响,赤野腾姿,生蒭一束,寒松千丈。……千门晓辟,扈琼钑于丹墀,万户宵严,校银符于紫禁。虽肃穆钩陈之序,寔冀门华、而弦歌翊赞之班,是招人选。
道坂教授指出,达奚公与该篇墓主陈曜,皆是南北朝以来的名门后裔,且二人均凭家世被任命为皇帝的近身警卫。其履历之相似或许正是《陈府君墓志》模仿《达奚公墓志》的原因。另外,达奚公因曾“转任度支郎”,所以在其墓志中使用的对偶句为“而仙台列宿之班,是招人选”,但陈曜是被任命为县丞,所以《陈府君墓志》所书为“而弦歌翊赞之班,是招人选”,可见该墓志在化用对偶句时亦注意符合陈曜新任官职的实情。此篇墓志的其余部分,道坂教授表明暂未找到使用相似句子的情况,故可大致推测出为墓志作者所创造。
随后,道坂教授亦简略介绍了王勃另一佚文墓志《陆录事墓志》中对偶句的使用情况。《陆录事墓志》中“王戎死孝、庶僶俛□于三年、阮籍神哀、竟□离于一恸”一句,与《大唐故宁远将军郭府君墓志铭》中的“王戎死孝、庶僶俛于三年、阮籍神伤、竟潺湲于一恸”一句十分相似,由此可推断出后者乃是套用了前者文中的对偶句。有关《陆录事墓志》的具体分析道坂教授已撰文详述,读者可参阅道坂昭广《王勃〈陆录事墓志〉の斷簡について》一文。
最后,道坂教授总结《王勃集》卷28中的四篇佚文墓志(《达奚公墓志》、《陆录事墓志》,以及此前报告过的两篇女性墓志),表明其中的对偶句均存在为唐代出土墓志所套用的情况,反映了王勃文学在其生活时代之流行。
二、王勃与庾信墓志创作之对比
道坂教授指出,王勃墓志中的对偶句,并非是唐代墓志所化用句子的唯一来源,不同的唐代墓志中即存在着许多相互套用对偶句的情况。对此,道坂教授先向听众介绍了日本京都大学爱宕元教授的观点。爱宕教授认为,唐代前半期应存在可称作墓志铭文例集的写作指南,同时也存在专门撰写墓志铭的职业。从业者在受到委托之时,或许会参考随身携带的墓志“创作指南”,选取相关句子适当地插入墓志中。然而,道坂教授认为,即使存在“创作指南”,也并不表明王勃即采用了指南中的对偶句。据教授考察,目前尚未能发现在王勃之前使用其墓志对偶句的情况。因此,我们大可推断,王勃墓志中的对偶句乃是王勃原创,并且,如有“创作指南”,这些句子也当属指南中的例文,为他人所参考。
为了进一步考察王勃墓志对偶句被套用的原因及意义,道坂教授先介绍了另一位被套用对偶句的创作者——南北朝文学家庾信,以期对两人的墓志撰写作一比较分析。
首先,道坂教授从钱锺书《管锥编》的观点出发,对庾信墓志中对偶句的使用情况作了如下考察(关于《管锥编》观点的引用,道坂教授特别指出是受京都大学金鑫博士所启发,对此表示感谢)。比照钱锺书“庾信碑志,有两惯技”的指摘,可以发现,尽管庾信常使用蕴含典故的对偶句来表达墓主为官之才干,但其所用典故却未必贴切。此外,庾信撰写的多篇墓志中,即有重复使用相似对偶句的情况,使得每篇墓志内容雷同、难以区别。这种“重复使用”当然不限于庾信自身的作品,亦可见于同时期乃至唐代前半期的作品中。道坂教授即以庾信所作《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为例,说明其中的对偶句:
公志气纵横,风情倜傥。圯桥取履,早见兵书;竹林逢猿,徧知剑术。故得勇爵登朝,材官入选。
曾多为《隋范安贵志》《故成公府君墓志铭序》《大唐西州岸头府故果毅都尉上柱国广饶县开国男杨公墓志铭》《唐故上仪同秦君墓志》《唐故皇甫府君墓志铭》《大唐故游击将军上柱国萧府君墓志铭》等隋唐墓志套用。通过对庾信用典对偶句的套用,后人也许的确可以想象墓主作为优秀文官/武将的形象,但是却无法得知墓主的性格品行。此外,道坂教授亦指出,庾信所用的对偶句,也见于南北朝时期徐陵等人的作品中,因此这些对偶句最初的创作者究竟是谁,实难以确定。
当然,庾信墓志对偶句被套用的例子还有很多,综合来看,道坂教授指出了唐代墓志套用庾信对偶句时的三个特点:
1. 在表达墓主于孩童时期即崭露头角、未来可期,以及表达墓主作为官员拥有优秀资质时,套用庾信对偶句。
2. 在表达墓主为官非常有才干,且为官清廉时,套用庾信对偶句。
3. 在描述墓主夫人家境优渥、具备女性优良品德、并善于服侍夫家时,套用庾信对偶句。
针对以上三个使用特点,道坂教授皆在讲座中举多例说明,此处不详加引述。
回归王勃墓志对偶句的使用情况,道坂教授亦总结了四个特点,并在具体分析中与庾信墓志对偶句的使用情况作出比较:
1. 在表现墓主人品、素养时,套用王勃对偶句。
对比庾信墓志及其被套用的对偶句,其中均鲜见如王勃一般用对偶句直接、纯粹地表达墓主见识不凡、素养优秀的例子。比如庾信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碑》及《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暜屯威神道碑铭并序》中,均化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以“直干千丈、澄波万頃”来表达墓主能力之优秀。只是依照前后文的对应,可知庾信所书之重点,在于表现墓主作为官员时所具备的优秀能力及社会地位,而非纯粹表现墓主不凡之人格。
2. 在描写墓主职务及转职缘由时,套用王勃《达奚公墓志》的对偶句。
对比庾信墓志,王勃在提及墓主的官职时,仅仅是对墓主从事之职务作事实性的简单描述,而非如庾信一般要重点突出墓主于官位上的能力与才干。当然,道坂教授亦表明,王勃对偶句的这一特点,或许是源于达奚公未曾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显露出优异才干的事实。然而,尽管我们无法知晓王勃创作时的真实情况,其所描绘出的仍是一个并不热衷于仕途荣耀的官员形象。
3. 在描写墓主夫人的资质和教养时,套用王勃对偶句。
4. 在表达遗族哀悼情感时,套用王勃对偶句。
王勃墓志多以表达遗族、孤儿的哀悼之情作为结尾,而庾信墓志却多以描绘风景作结。对此,钱锺书先生曾以“几有匡格”评之,道坂教授对此亦表示认同。尽管庾信墓志在言及葬地周边风景时,也有一些于风景描写中融入悲伤之情的例子,但其表达却与王勃墓志不同。道坂教授以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中“嫡子操。至性过礼。纯孝不遗。坟前之树。染泪者先枯。庭际之禽。闻悲者则下”为例,指出该对偶句乃直接套用了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中“坟前之树,染泪先枯,庭际之禽,闻悲乃下”一句,显示出尽管庾信在描绘风景中融入了悲伤情感,其所表达的却并非遗族、孤儿的个人心情,而是通过对陆机句子的化用,将情感比喻为“如陆机描述的那样悲伤”一般,鲜有如王勃一样直接表达孤儿悲伤之情的句子。
综合以上比较,道坂教授对庾信墓志与王勃墓志在表达时侧重点之不同作出了总结。庾信主要以文学家的立场创作墓志,通过描绘墓主的为官才能与社会地位来称颂墓主的社会形象。庾信以风景描写作为墓志的结尾,亦是从自身文学素养出发,把挽歌的气氛融入墓志,借此抒发悲情。王勃却主要设身遗族的立场创作墓志,在纪念墓主的同时,为孤儿遗族代言,替了解墓主的人们抒发悲思。
此外,道坂教授指出,庾信所作墓志亦具有“泛用性”。如庾信通过典故来比喻墓主的才干以及遗族的悲伤,尽管创作出了如爱宕教授所说的“类型化”对偶句,方便运用于任何墓主之上,却并不能密切符合每一位墓主的实际情况。而这种“泛用性”,或许亦正是庾信墓志为唐代墓志所大量套用的原因。对比王勃,尽管其在表达上难免受限于当时流行的骈文文体,王勃却能有意识地从遗族立场出发进行创作,力求真切描述墓主一生。由此,愈可见王勃墓志之价值与意义。
最后,道坂教授指出,庾信与王勃墓志侧重点之不同亦鲜明反映了时人价值观的变化。如唐代前半期墓志对王勃墓志对偶句的套用,即显示出当时的人们,相比墓主之仕途官位,实则更看重墓主之人格品质。王勃墓志中所反映出来的女性形象,亦展现出独立的人格光彩——她们并非一昧顺从夫家,而是能与丈夫携手同行、为家族生儿育女并受到世人倾慕。由此,王勃的四篇佚文墓志实则展现了初唐文学的新动向,并且,其中对偶句为人所大量套用的事实,亦体现出了这种价值观在唐代前半期所受到的广泛共鸣与认可。
三、从《大唐故襄城县主墓志铭并序》看王勃墓志的化用情形
道坂教授通过对比分析卢炅之《大唐故襄城县主墓志铭并序》对王勃《归仁县主墓志》对偶句的套用,进一步阐述了时人化用王勃墓志句子的情形,并确立了王勃文学在唐代前半期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
先看两篇墓志的墓主。归仁县主为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的女儿,而襄城县主李令晖为李世民的曾孙,二人是隔了三代的皇族亲属。墓主身份之相似,也许正是《襄城县主墓志》参考《归仁县主墓志》的原因。然而道坂教授在此特别指出的是,《襄城县主墓志》在参考王勃墓志时,绝非仅囿于对对偶句的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墓主之实际情况以作适当的调整与变化。比如《归仁县主墓志》用以描写墓主婚后幸福生活的对偶句:
每至花浓春径、飞桂驿而陶芳、叶下秋潭、艤莲舟而写兴、闲居问礼、长筵轻戚里之娱、相宅依仁、大被穆慈庭之典。
在《襄城县主墓志》中,却被套用到了墓主婚前居于许国公宅邸时的幸福生活:
每至叶下秋潭,艤莲舟而写兴,花明春苑,飞桂醑而陶芳。长筵轻戚里之欢,内閫备趋庭之训。
而以上《归仁县主墓志》中用以表达婚后家庭生活中母爱之情的“大被穆慈庭之典”,亦在《襄城县主墓志》中被“内閫备趋庭之训”所代替,用以表达所受家庭教育之优异。
由此,可以清楚见出,卢炅之对王勃墓志对偶句的套用,并非仅停留于模仿。这样的例子亦见于前所论《陈曜墓志》对《达奚公墓志》在句子上的化用,为符合实际情况而调整了“仙台列宿之班”为“弦歌翊赞之班”。虽然这种调整可能只有细小的差别,但却表明了当时的墓志撰写者们,并非是盲目地套用王勃对偶句,而是在充分理解原句之基础上,根据墓主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加工,以运用于合适的场景。这种套用的方式亦凸显了撰写者在对王勃墓志对偶句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想准确表达墓主一生实际情况的愿望,更可见出王勃墓志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对时人的影响。
评 议 环 节

本场讲座的评议人为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胡教授亦为唐代出土文献研究的专家。评议伊始,胡教授首先向听众补充介绍了本场讲座的背景。胡教授指出,道坂教授对王勃研究实有深厚之积累,可被称誉为学术界王勃研究第一人,其王勃研究的突出贡献尤在于《正仓院藏王勃诗序》,道坂教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6年,道坂教授在深化其前有著作的基础上,由日本研文出版社出版了《『王勃集』と王勃文学研究》一书,成为其学术研究代表作,亦是一本王勃研究之集大成者,胡教授在此郑重将此书推荐给大家。另外,不得不提及的还有道坂教授此前,有关王勃佚文墓志中的女性墓志与唐代出土墓志的研究,而本场讲座恰是该研究的延续。在本场讲座中,道坂教授不仅提出了新的材料以丰富先前的女性墓志研究,还在重点探讨男性墓志时,为听众展现了一些男性墓志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对前有研究作了补充。胡教授以为道坂教授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亦值得大家学习。
其后,胡教授从三方面肯定了道坂教授此次讲座的贡献。其一,是对王勃佚文墓志进行了精细的研读。胡教授指出,准确理解墓志的文意,往往是墓志研究中最困难的一环,而这恰是道坂教授着力最多之处。道坂教授将墓志的用典、背景都解读得十分准确,为之后的研究定下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是对王勃佚文墓志中对偶句的研究。道坂教授将王勃如何使用对偶句描述墓主一生,及表达遗族哀思分析得十分透彻,并与北朝庾信墓志中的对偶句套用做了详实的对比。在此基础之上,道坂教授讨论了二者墓志中价值取向的转变问题,反映了从南北朝至唐代前半期文学史的价值取向和嬗变,展现了十分开阔的研究视野。其三,是对前人研究的因格。道坂教授在讲座中,特别论及了日本爱宕先生与中国钱锺书先生的观点。前人研究当然值得我们的关注与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人研究也会显现出一些问题和缺漏,道坂教授即在讲座中针对前人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体现了一种求真的精神,同时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与进步。胡教授认为这也是所有学者所应追求的一种精神。
最后,胡教授分享了两点个人的心得与启示。第一,由于本场讲座主要是通过王勃墓志的个案来探讨唐代前半期文学的嬗变,胡教授因此十分感兴趣,那些与王勃同时期或早于王勃的文学家们,除了庾信之外,在撰写墓志时,是否也存在用典、对偶被人套用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墓志作品是否也对唐代前半期文学造成了不同层面的影响?从这两方面而言,胡教授认为道坂教授的研究都开拓了自己今后墓志研究的视野与方向。第二,胡教授认为道坂教授针对王勃墓志研究的方法,对今后唐代新出土墓志的研究亦很有启迪。胡教授以新出土的王勃《赵士达墓志》为例,认为即可以针对其中的用典、四六对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该方墓志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价值。此外,针对其余唐代出土墓志,今后也可更重点关注其中是否存在对偶句的套用现象,由此进一步探讨王勃墓志对唐代前半期文学的影响,以及王勃同时代人撰写之骈文墓志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及价值。
在开放听众问答之前,道坂教授先简单回应了胡教授有关初唐其余文学家墓志撰写情况的问题。道坂教授指出,除了王勃以外,初唐四杰中留下墓志作品的还有杨炯,只是杨炯的墓志并未像王勃墓志一样存在大量套用的情况。此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几篇王勃佚文墓志,主要都是女性墓志以及官位较低者(如达奚公)的墓志。这些墓志在撰写风格和价值取向上与庾信墓志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自然存在墓主身份不同的原因,好比庾信所书墓志,其墓主皆为官位较高、地位显赫的人物。然而道坂教授在此处特别想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其实难以确知王勃是否曾经撰写过如庾信风格相似的墓志。因为今日可见的几篇王勃佚文墓志,皆被收于《王勃集》残卷28卷中,而28卷所书乃是“墓志下”,因此,有关“墓志中”或“墓志上”,记载官位较高者墓志的内容应存在于27卷中,只是今日不能得见。
问 答 环 节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黄晓芊提问:道坂教授有关庾信与王勃在创作墓志时的不同立场令我很有启发,我有一点补充想与老师分享探讨。庾信身处南北朝,依据其时《文心雕龙》所提出的创作宗旨而言,墓志创作应注重墓主的生前事迹,以达到“荣始哀终”的效果。而借以表达墓主遗族哀思的文字,则主要通过哀祭文这种文体来传达。然而到了唐代,这两种文体所承载的内容似有所变化,就比如今天讲座讨论的王勃墓志,即是淡化了对墓主生前事迹荣耀的描绘,而以遗族之立场充分表达了哀思之情。有关文体嬗变的思考,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准确,希望老师能多指教批评。
道坂教授回答:庾信以文学家的立场创作墓志,其实也是受到当时北朝贵族的要求,令庾信以南朝最新的文体来创作墓志,并在其中着重彰显墓主之生平事迹,而不必要表现遗族之哀思。庾信是在充分了解遗族的要求之后,才对墓志进行了创作。至于南北朝时期借以表达遗族个人情感的文体,其实亦还有造像记,可作为补充了解。
匿名听众提问:新出土《唐代赵士达墓志》,在风格学上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十分相似,文学价值也很高,想请问各位老师对这方墓志有何看法?
胡教授回答:《赵士达墓志》我曾经细读过,并对其中的用典、对偶句使用都做了一些考察与琢磨。我认为它可以算作一篇初唐时期的重要墓志,一方面是其在内容上大量记载、表现了初唐的重大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是这些历史事件的表现均通过用典、对偶等艺术手法,由此亦体现了这篇墓志高超的文学价值。
曲教授补充提问:依据两位老师所说,王勃的骈文书写,无论是墓志也好,还是《滕王阁序》也好,都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一种创作范式,那么《赵士达墓志》会是依循此种创作范式下的产物吗?
胡教授回答:《赵士达墓志》中骈文的表现与王勃《滕王阁序》骈文的表现基本上有一个一体化的倾向,尤其是在用典及四六对上,都是比较一致的。《赵士达墓志》所受到唐代前半期墓志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最突出就是其骈文的运用,因为唐代后半期墓志的书写主要就已经趋向于散文化了。因此,总体上我非常认同道坂教授今天的观点,《赵士达墓志》的确印证了王勃墓志对于唐代前半期墓志之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
匿名听众提问:道坂教授在分享王勃所撰写的女性墓志时,似乎可以见到王勃十分倾向于认可女性的独立人格,请问这种理解是否准确?道坂教授对此是否有进一步的研究?
道坂教授回答:王勃书写的女性墓志的确十分有意思,我初次读到也十分惊喜。比如《归仁县主墓志》,归仁县主的父亲虽为“罪臣”李元吉,但是在墓志中,王勃却仍旧对她结婚前后的幸福生活做了十分细致的描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亦丝毫不亚于现代女性。我以为在女性墓志的书写及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上,更可以凸显王勃墓志的重要性及价值。
曲教授补充:王勃在墓志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认可,其实也正反映了北朝文化对于唐代皇室及整个唐代文化的影响。唐代宗室本身即包含鲜卑族血统,对于女性地位本就有比较高的认可。
曲景毅副教授提问:您提到《夏侯君墓志》,其中有一句引文为“陶泉明之在生,朱买臣之宿昔”,其中的陶泉明是指陶渊明吗?
道坂教授回答:陶泉明的确是指陶渊明,为了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才改写作陶泉明,至于为何以“泉”代“渊”,大概是因为“泉”“渊”二者皆为水的缘故。
台湾大学张鑫诚提问:我想向道坂教授请教有关骈文写作观念的问题。后代的一些作家并不喜欢在写文章时套用前人句子,可是唐人却比较喜爱在墓志中套用王勃、庾信的书写,这是否反映了唐代前期某些骈文写作的观念呢?
道坂教授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很受启发。就王勃而言,他其实亦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套用自己文章的句子,然而在表达一些新的情感、内容与思想时,王勃也会创造出新的对偶句以弥补之前一些句子的表达不足之处。而阅读到王勃墓志的人们,正是因为在文中受到了情感的共鸣,所以才套用其中之对偶句,并反复利用以达到经典化的效果。尽管今天我们并不将骈文视作一种最善于表情达意的文体,也不将套用视作一种优秀的写作方式,但在唐代,以王勃为代表的文学家们,却通过骈文书写,使人们得以在其中受到共鸣,进而反复套用文中的相似句式,以扩大骈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南京师范大学匿名听众提问:在王勃的墓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认可女性独立人格的新动向,那么这种思潮是否也见于初唐诗歌中呢?
道坂教授回答:我认为在诗歌中这种新动向还是比较少的,这可能源于墓志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而导致。诗歌作为一种韵文,有比较严格的规律和格式要求,因此也许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难免有所受限。所以,初唐如王勃一类的文学家,大多会选择韵文以外的文体来传达一些新的价值动向。
匿名听众提问:初唐文学家的墓志书写,往往体现出了非常真挚的情感表达。可是在墓志文规范化的进程中,因为各种承袭与套用,真挚情感的表达似乎反而弱化了,请问老师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教授回答:首先,程式化的问题其实并不只存在于墓志这一种文体中,其他文体中亦多少可见到程式化的情况。我认为在墓志程式化的情况下,是否能保留真情实感,还需要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墓志作者的能力与墓志作者与墓主关系的远近。假如作者与墓主关系亲近,自然在其写作中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此外,一些文章大家,也能通过其优秀的文学表达在文章中书写出真情实感。其二是墓志撰写过程中的丧家(即墓主家属)因素。墓志作者多少受到墓志丧家的控制与导向,如丧家不需要作者在墓志书写中过多的抒发悲情,那么作者自然也要遵循这种要求。此外,有些时候,墓主家属亦会自行拟稿,墓志作者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饰。总之,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我启发良多。

纪要整理:方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