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十七场于新加坡/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9日9:30-11:30,美东时间2022年10月28日21:30-23:30在ZOOM与腾讯双平台举行,共吸引400余位观众参与。本次讲题为《论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的若干热点》。主讲嘉宾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丁放,评议嘉宾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沙先一,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系主任曲景毅。
讲 座 内 容
讲座伊始,丁教授说明本场讲座之目的以普及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将唐诗的研究热点分为鉴赏热、大作家研究热、文化学研究热、新方法研究热等四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前后期的唐诗研究成果
首先,丁教授简单介绍改革开放前后期的唐诗研究成果。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历代皆有诗歌,属唐诗最受瞩目。据中国知网统计显示,1978年至今以唐诗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有11000余篇,1996年至今,相关硕博论文有2900余篇,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涉及唐诗的论文约8000篇。另按尚永亮的统计,1978年至2018年唐诗研究的成果多达34930项,以数量比较,1919年至1978年之间的研究成果仅为后40年的几十分之一。
以杜甫研究为例,前60年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三辑《杜甫研究论文集》,总数不过7、80篇。著作方面仅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冯至《杜甫传》《杜甫诗选》、萧涤非《杜甫研究》。而1970年仅有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但存有较大争议。郭沫若早期十分推崇杜甫,曾为成都“杜甫草堂”写下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却写李白为人潇洒,好喝酒,醉后在长江捉月而死,甚是浪漫;杜甫则是酒足饭饱,身体不适而死。书中部分内容充满才气的想象与灵光,不是完全的学术著作。而新时期以来,研究杜甫的文章超过2000篇,著作达百种以上。唐诗研究的繁荣除数量上的增长,亦体现在质量的提高。
二、鉴赏热
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一大研究热点为鉴赏热。文革结束后,为满足读者对探索唐诗艺术奥秘的需求,具有唐诗鉴赏风气的作品相继出现。丁教授指出,代表性著作包括刘逸生《唐诗小札》与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前者较为通俗,学术性相对较弱;后者从作品本身出发,先着重一首作品,再列举几首题材、风格相近或相反之作,加以比较。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沈祖棻引李绅《长门怨》“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进行对比,亦可看出盛唐与中晚唐诗风的区别。再如边塞诗,盛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豪放有气概;中唐陈陶《陇西行》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沉痛直白;晚唐曹松《己亥岁》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写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往往有举一反三之效,影响较大。
接着,丁教授提出真正的鉴赏热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唐诗鉴赏集》也产生一定影响,相较《唐诗鉴赏辞典》,前者赏析较精,后者选材较广。此外,唐诗选本如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也多次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包含6、700首唐诗,但仍存在些许不足,即成书于文革期间,难免受政治影响,收录法家诗人较多,刘禹锡、李贺、柳宗元三人文学史地位不高,诗作选取却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反观儒家诗人元稹仅收录4首,韩愈仅13首。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分别出版一些大诗人的诗选与选集,提供了优质的文本。周啸天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则进一步推动唐诗的鉴赏热。近年兴起的电视节目如《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从专业角度而言,水平参差不齐,错误时有发生。但因其雅俗共赏备受观众喜爱,为推动传统文化作出贡献。近年随着文化思想的解放,读者对鉴赏类著作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丁教授特别推荐了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2019年再版),该书选评近700首唐诗,多达290万字,在“鉴”的部分之前附上大量前人评论,并对许多作品提出独到见解,将唐诗鉴赏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三、大作家研究热
唐代诗人有诗存世者达2000余人,存诗最多者为白居易,共2800余首,存诗最少的为一首。张若虚仅存2首,但《春江花月夜》却“孤篇压倒全唐”;王之涣仅存6首,却有盛名于时。丁教授表示,水平高低与存世作品数量无直接关系,但唐诗研究者往往对大作家更为青睐,且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多集中在一批大诗人研究,如初唐沈佺期、陈子昂等;盛唐张九龄、孟浩然等;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等;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相关注释本均为近40年的新作。另有一些新注本吸收前人注释本中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的旧注。
丁教授以白居易、李白与李商隐研究为例。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首次对白居易诗集笺释与校勘。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采用日本金泽文库等材料。陈才智《白居易资料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汇集中唐至近代3200余位作家的8000多则评论资料。同样,当代李白研究也愈加突出,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年再版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初版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李白研究的奠基之作。同时期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吸收《李白诗文系年》之成果。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郁贤皓《李白丛考》《李太白全集校注》、周勋初《李白评传》《诗仙李白之谜》、裴斐等人主编《李白研究资料汇编》皆为李白研究作出贡献。李商隐研究亦如此,刘学锴、余恕诚继承并发展清人冯浩、张采田的研究,成书包括《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唐诗中排前五十位的作家均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文学研究繁荣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丁教授也建议研究唐诗的同学们选择一至两位大作家进行深入研究。若想大致了解唐诗的典故,可参看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若想快速了解宋代,则是清代王文诰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
四、文化学研究热
第三个研究热点为文化学研究热。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用“以诗证史”之法进行研究,然部分学者认为该研究与诗歌较远,与政治贴合,推论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研究着重探索文学背后的历史底蕴,总体而言仍是一种可行之法。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诗史释证》《古诗考释》运用陈寅恪的方法,对唐诗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新见解,如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认为李白跟随永王符合国家规定,二人是被冤枉。袁行霈、丁放的《盛唐诗坛研究》讨论盛唐帝王、公主、宰臣与诗坛的关系,如论述唐玄宗在开元之前崇信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之来治理国家,直至天宝之后迷信道教方术,追求长生,放任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为所欲为,对诗坛带来重大影响。再如考证玉真公主的生年,有些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墓志进行讨论,丁教授从两唐书与正史记载加以比较,发现部分说法不大准确,后重新作出推论。同时对玉真公主墓在安徽宣城、四川的生活经历等考证,皆从文史结合的角度作出解读。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唐才子传校笺》《唐翰林学士传论》、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唐诗求是》、胡可先《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唐代诗人墓志汇编》由史学入手,既从正史、野史笔记出发,也注重敦煌文献、地下文献、域外文献等。丁教授以唐代为例,强调野史研究的价值所在。多年前中国高考试卷曾提到狄仁杰奉公执法之事。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斧昭陵柏,狄仁杰指出按律当以流放而不是直接处死。试卷所引为《新唐书·狄仁杰传》,丁教授对比《大唐新语》发现《新唐书》漏抄一行,导致意思不通,可见野史对文学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此外,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均为文史结合的突出成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另有部分学者将唐诗研究与哲学、艺术相结合。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佛教中国文学溯论稿》、张勇《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等考察佛教与唐诗之关联。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刘顺《中唐文儒的思想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系统化地研究道教或儒学与唐诗的关系。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探讨“春秋学派”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任半塘《唐声诗》将唐诗与音乐结合研究,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关注绘画与唐诗的交集。将唐诗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极大程度推动了唐诗研究的发展。
五、新方法研究热
许多新时期文学研究者以外来的新方法,如“老三论”、“新三论”、符号美学、接受美学等研究唐诗。丁教授认为这些新方法、新理论对打破旧有的固化思维方式,开拓视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董乃斌《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分析》、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傅道彬《晚唐钟声》借鉴符号、意象、原型批评法等;叶嘉莹则以新批评派“文本细读法”研究杜诗,均有一定新意。此外,欧美学界如宇文所安、梅祖麟、高友工等人则运用西方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唐诗。当然,丁教授也主张新理论的运用要与中国传统理论及唐诗创作实践相结合,尤其对于年轻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与方法时,要扎根于传统的方法理论,切勿泛泛而谈。近年来,也有一些以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唐诗,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将接受美学与中国古典诗论结合;尚永亮、刘磊、洪迎华《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从中唐的韩孟、元白、刘柳三大诗派着手,对其接受史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而域外汉籍的唐诗辑佚及其研究也在近来颇为火热,大量汉籍得以保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诗人、学者研究或摹仿唐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欧美诸国亦同样保存不少中国大陆罕见的唐诗资料,丁教授认为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将有助于唐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最后,丁教授表示上述列举的唐诗研究热点难免会有遗漏,但总的来说,唐诗研究的文献整理方面成绩突出。同时,丁教授也特别推荐陈尚君主编《全唐五代诗》即将问世,该著作为唐诗整理工作的名山事业。新时期以来,虽然唐诗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多至三万有余,但水平参差不齐,诗歌艺术研究尤其薄弱。因此,唐诗研究既要看到繁荣的局面,又要不断创新,运用正确的方法与古典诗学理论,适当借鉴西方理论,才能推陈出新,使唐诗研究迈向新的高峰。
评 议 环 节

在评议环节,首先,沙教授表示,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的热点是一个既宏观又富有挑战性的论题,丁教授能够在短时间内以敏锐的眼光、厚重的学识,从四个研究热点梳理与评议学术著作,有益于我们系统的认知新时期唐诗研究的成就、研究领域、研究的方法与观念等。
其次,沙教授也从三个方面分享对该论题的体会:一、20世纪80、90年代的鉴赏热覆盖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各个领域,就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从先秦至近代,从诗文词至戏曲、小说,每个时代每种文体都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但其中最具热度的仍属唐诗,可见其经典性。鉴赏的热度、长度与研究领域的深度、广度密不可分。当然,在文学鉴赏方面仍有拓展空间,如我们当如何总结新时期的唐诗鉴赏成就、鉴赏理论、鉴赏方法、鉴赏的社会价值与普及价值等,皆可整合为唐诗鉴赏学的论题。二、新时期以来对唐诗经典作家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而经典作家文献的深度整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唐诗的理论研究与文本研究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新时期对唐代经典作家的文献整理,尤其是对大作家诗集的校注、集释所呈现出的学术特点,还可以进行梳理与总结,一方面讨论新时期校注、集释于明清以来相关注本的承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所体现出的趋势特征,将有助于学者深化作家的研究及传统作品现代化的意义。三、对于文化热与新方法热,沙教授认为讲座中提到的海外唐诗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唐诗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对于新方法的学习与借鉴是可取的,但需避免盲目性使用。
问 答 环 节

主持人曲教授提问:尚永亮提到中唐的韩孟、元白、刘柳三大诗派,其中将刘柳作为诗派进行研究,当中是否还有一定的讨论空间?为什么《全唐五代诗》的编著会特别标明“五代”?
丁教授回答:因为尚永亮研究贬谪文学成就突出,又是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对刘柳或许有些偏爱。当然,刘柳从艺术上来说,二人之间差别较大,与韩孟、元白之地位相比,也相对较低,对刘柳作为三大诗派之一的说法有些保留。陈尚君主编《全唐五代诗》可能是原本《全唐诗》有顺延至五代,或许是想要做些不一样的名字,加上其在历史方面的校点就包含旧五代史,所以是以文史相结合。
沙教授补充回答:文学流派是一个相对后起的概念,实际上在唐代,我们无法确切说就有相应的、严格意义上的流派,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学群体。但我们在研究中是可以把这些群体认定为流派的,把文学流派研究作为一种中观的方法,比如像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亦可视为一种流派,因此部分学者对流派的界定包容性更强。
匿名听众提问:新时期以来,关于地域文学与唐诗研究是否有新的方向与特点?
丁教授回答:有关地域文学,李浩等人做的比较多,讲关中一带,像江南的诗歌跟塞北的诗歌有区别,唐诗亦如此。地域文学与唐诗研究实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也有拓展的空间。现在有一些有关文学地理的研究,如学者王兆鹏、曾大兴等便是从地域的角度探讨问题。
江苏大学钱昊博士提问:针对地域性的唐诗选本,学界目前的成果达到怎样的程度?未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拓展?
丁教授回答:地域性的唐诗选本在以前不是特别流行,目前学界的唐诗选本大部分是分时间、分体、分性别等,而地域相关的,往往是一种跨时代,比如关中唐诗选、岭南唐诗选,这种类型的不多见。像《诗情画意的安徽》一书便是将安徽历代有名的诗与名山胜水相结合,反响很好。有关地域性的唐诗选本,以往的成果并不多,若想编写一部相关著作,还是可以尝试。
匿名听众提问:对于本次讲座的论题,丁教授自身是否有较推崇的研究方法?
丁教授回答:对西方新方法理解不深,从环境、语言到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研究方法。因此,需扎根于传统的方法与批评理论,打好基础,然后适当向外围扩展进行借鉴。
匿名观众提问:平时喜欢写古体诗、近体诗,有哪些关于用典,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
丁教授回答:线上可参考“搜韵”网站;书籍类如王力《诗词格律》。实际上,格律关键在于运用一些韵部,写诗更重要的是有韵味与思想内涵。


纪要整理: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