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十八场于新加坡/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6日9:30-11:30,美东时间2022年11月25日20:30-22:30在ZOOM与腾讯双平台举行,共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近250余位听众出席。本次的讲题为《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剑担任主讲嘉宾,评议嘉宾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系主任曲景毅。
讲 座 内 容
讲座伊始,张剑教授辨析了真实文学史、约定文学史,及情境文学史之间的关联,指出情境文学史意在“贴近文学发生发展的具体时空,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观照研究对象”。然而这并非是无序化、碎片化、消解中心和意义的解构,而是以真实文学史为旨归,有着明确的追求和指向性。稿本日记兼具稿本和日记的双重性,使其成为最贴近历史现场的材料之一。时间跨度界定于1840-1919年间,乃是考虑到研究样本数量的适量性。

概而言之,以稿本进入情境文学史,有三个路径:
稿本日记材料的补充类似于文献学中的辑佚,日记中存在的异文、改观,也可作古文献学中校勘、辨伪的工作。张剑教授举例说明,如陈曾寿日记中记载的一些诗文,其《苍虬阁诗集》并未收录。由其子女编纂的《续集》虽由稿本日记中钞出,仍有遗漏。王诒寿虽无个人诗集传世,其日记中所载诗歌数量甚夥。另一个例子是方玉润,虽刊行有《鸿濛室诗钞》,但不少保留在稿本日记中的诗歌、游记、书画题跋等并未收录其诗集中。张剑教授进一步以详实丰富的文献来说明,稿本与印本之间的异文一些是作者自订,有些则是编者所为。从稿本日记中发掘出来的信息,有时能够改变甚至颠覆现有的论述。如《苍虬阁诗集. 前言》云陈曾寿“绝句最少”,细察其稿本日记,可知七绝颇多。蒋士铨《忠雅堂集》有同治八年至九年间的成都刻本,其曾孙蒋志章跋录于其后,考察日记得知,此跋实为其幕友徐敦仁代笔。
张剑教授指出,稿本日记在反映作家创作动态、心理变化和自我形象塑造方面,具有其他文献难以比拟的优势。其物质形态和书写形态,可以反映作家的性格习惯、隐密心态和即时心情。如曾国藩日记稿本的特殊格式可以体现其自省自讼意识,袁昶日记印本中的诗作,删除了一些稿本中慨叹怀才不遇的牢骚语,也体现了袁昶随着境遇的改善而变化的心境。李慈铭与周星誉、星诒由至交到交恶的过程,也从日记中的涂抹和眉批中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再如何绍基在稿本日记中涂抹去“王氏琼霄同行”等暴露个人隐私之语,亦颇有趣味。此外还有陆小曼日记的稿本比刻本增删了不少文字,差异巨大,甚至可称之为二度写作。
张剑教授认为,日记学强调文体的独立性,最基本的特征是排日记录作家的活动、思想与见闻。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准确定位和校正作品时空,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甚至重建文学编年史,改进现有文学叙述。同样以《苍虬阁诗集》为例,其稿本日记中多有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空间信息,可以补正印本中缺失或错乱的信息。其次,日记学亦强调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学术专题,消除因个人因素带来的偏失,获得动态的整体观。
讲座最后,张剑教授以徐雁平教授对晚清桐城大家萧穆的稿本日记研究为例,展示说明了如何通过勾连碎片化、星散状态的资料,得出极具创见的新观点。还有陆胤教授分类统计曾国藩稿本日记的读书活动,归纳其分布规律和历时变化趋势,同样为将细碎信息连缀成学术意义的系统论述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张剑教授亦强调与外部材料的关联,内外联通,才能弥补缺漏,凸显文学史被遮蔽之处,进而改变文学史的某些论述。不过,稿本日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真实性、全面性和正确性需要持审慎的态度,需保有对其他文献的开放性,连通节点而共同汇成情境文学史的动态之流。
评 议 环 节

在评议环节,徐雁平教授以“必要”、“必须”、“必定”归纳稿本日记研究如何跃升。就必要性而言,清代及近现代日记大量出版,需要提出新问题、方法和理论。就必须而言,据张剑教授统计,近代有日记传世的作者目前所知约1100多人,很多是难以辨识的稿本,因而整理工作必须进行。最后是“必定”,张剑教授的日记整理与研究经验丰富,之前研究宋代家族文学,这两个领域都体现出他擅长体系的建立,因而将来的研究必然能够跃升。徐雁平教授认为,张剑教授将稿本日记作为思考的动力而非仅仅是史料,故而能提出情境文学史的概念,追求动态和多维,不断逼近“真实文学史”,挑战日趋僵化和模式化的“约定文学史”。徐雁平教授亦指出关于情境的“混杂多样性”、“整体性”可略作补充。
徐雁平教授同时提出五个问题:
1. 情境文学史的建构,可能的样态有哪些?
2. 至少清代,或者稍晚,近现代文学史是否很规模庞大,主线不清晰?或者说有没有“文学史的主线”?
3. “情境文学史”是一种研究思路还是一种文学史建构的理念?
4. 张剑教授是宋代研究专家,对陆游有深入研究。宋代以来的文学史中,情境文学史说是否都适合?哪一时段最适合?
5. 从情境文学史出发,宋代以后的文学史是否要或可以建立新的结构?
张剑教授认为情境文学史建构更能应对新型挑战与对话的学术范式,由一元化的学术史主线进而转变为多元。情境文学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建构。宋代文学史的研究,如采用情境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发掘被遮蔽,或者被遗漏的史料。
问 答 环 节
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Cassandra Cheng问:在唐诗宋词的英文翻译中,除了考证译者所采用的底本,参照的注释本等史料之外,还需参考哪些文献来验证译者的翻译质量?
答:可以把不同的翻译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能是比较可行的研究方式。曲景毅教授补充说明,不同身份背景的译者,因其第一语言、文化场域的差异,所采用的的词汇,翻译对象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匿名提问:如何看待日记研究的道德维度?
答:研究无禁区,表达有分寸。不应只带着猎奇的目光和窥探隐私的心理,将之当作饭后谈资,应本着见贤思齐、去芜存精的态度,对待和师法前人。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夏元格问:日记作为文本讨论,是否存在新的面向?
答:一代有一代的话语展现,今天不必恪守经史子集的界限,如史部入集,至少宋代已有。因此将日记作为文本讨论,值得提倡,有利于汇通四部,呈现新的学术面貌。徐雁平教授也特别提出需注意从“文献集群”的视角审视,重视文本的数量、类型和关联。
匿名提问: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有一百种日记,体量庞大,但文学性相对较低,难以进行文体间互动研究,这样的日记是否适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剖?换而言之,从稿本到刻本的文献学考察,从刊本到流通的接受学考察,除了文学兴变的传统思路,是否有开拓的其他可能?
答:《走向世界》丛书是很好的书,其中多是游记和日记,可以开拓的空间很多,就游记而言,我推荐几本研究著述吧。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苏明《域外行旅与文学想象:以近现代域外游记文学为考察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杨汤琛《晚清域外游记的现代性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一学生提问:日记和出版著述是否适用“二重证据法”?不同时段因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学人日记缺乏连贯一致,或性质难以界定,应如何处理?
答:“二重证据法”的思路值得借鉴,区别在于,“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并不一定是同一作者,而日记稿本与印本的对勘往往建立在同一位作者的基础上。学人日记缺乏连贯一致等问题,正可借鉴情境文学史的研究理路,兼顾时代背景与个人情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补充学人日记的缺失。徐雁平教授补充说明道,需要采用互证、互参、互补的研究方法,尽量在还原最真实的情境下去理解作者和作品。
延伸阅读:
1. 吴钦根《日记作为一种著述方式——论谭献〈复堂日记〉的编选、删改与文本重塑》,《文学遗产》2020年第2期。
2. 徐雁平《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桐城模式——基于萧穆咸同时期日记的研究》,《文学评论》2020年第3期。
3. 陆胤《从“自讼”到“自适”——曾国藩的读书功程与诗文声调之学的内化》,《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4. 《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5. 张剑《从〈桂岩吟馆存稿〉到〈兰馨堂诗存〉——家族文化层累性的个案分析》,《文献》2010年第2期。
6. 张剑《情境诗学:理解近世诗歌的另一种路径》,《上海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7. 庞学铨《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管窥》,《学术月刊》,2021年第1期。

纪要整理:罗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