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纪要|前瞻:新科技、新社会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座谈会

新加坡/北京时间2023年3月4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为庆祝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建系70周年,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新加坡华文教育学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前瞻:新科技、新社会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座谈会,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多功能礼堂举行。

新加坡/北京时间2023年3月4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为庆祝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建系70周年,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新加坡华文教育学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前瞻:新科技、新社会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座谈会,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多功能礼堂举行。

座谈会邀请了教育部、各大专学府、研究机构以及华文媒体代表,并有社会公众五百余人报名参与,以华语进行主题发言和讨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本次座谈会的重点,在于反思在新的科技迅猛发展,新的社会状况急速变化,以及英文占据主流地位的境况下,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怎样应对挑战、善用机遇,积极进行调整,引导社会重视华文教育,培养中英双语人才。

座谈会内容

座谈会伊始,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欢迎文教界师友出席国大中文系建系70周年庆典,并参与座谈会。

王昌伟教授致欢迎辞
新科技为中小学华文教育开创新局面

该座谈会分为两场,上午场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主持,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女士、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华文教育学会会长、华中校长彭俊豪先生、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部副主任陈志锐副教授,以及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康格温博士,进行了主题发言。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指出,在家长和学生已经意识到双语和多语能力价值的情况下,“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好华文,而是怎样帮助学生学好华文。网络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有心要学华文的人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和应用等,随时随地学习。”比如用于学习母语的“乐学善用互动平台”(iMTL)及“中小学生学习平台”(SLS)等,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提供极大的便利性。科技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她还透露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将通过“新加坡全国人工智能核心计划”(AI Singapore)拨款800至1000万元用于开发适用于小学低学段学生的人工智能口语练习器,研发能讲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等3种母语的机器人,该计划预计在3到4年内完成。

除了学习平台的多样化,科技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指出,在科技变革时代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科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表示将与各大专学府合作以进一步提高华文教育水平。华文教育学会会长彭俊豪博士,则以华侨中学记者团精心打造的文学影音IG平台“hc_wow”为例,指出网络媒体在教育中的影响与应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部副主任陈志锐认为,在当下华文教师培训中最需要的是培养对华族文化传统真正怀有热爱、传承之心的人才。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康格温博士则认为,在AI时代更应该注重多元化阅读,尤其应以读书会形式不断讨论,从而为华文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他还探讨了大学中文系教育的核心,指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他以最近火热的ChatGPT为例,指出教育界不必惧怕人工智能,科技不是未来而只是引领人们进入未来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未来。

座谈会设置了问答环节,发言嘉宾就观众踊跃提出的如何加强华文基础教育、保证教育资源公平、提高阅读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答。

座谈会上午场发言嘉宾回应观众提问
新社会对中英双语人才求贤若渴

下午场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许齐雄副教授主持,新跃社科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伟雄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王昌伟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曲景毅副教授、新传媒中文时事组总编辑黄惠玲女士、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女士,进行大会发言。

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中文系主任李伟雄博士,介绍了该系华文教育的沿革:其课程设置经历了由引进中国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到设置新加坡本土课程体系的过程,同时也关注区域文学与文化。现已设置新马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社会视角下的新加坡华语研究、中国文化与新加坡研究、中华戏剧与新加坡研究,以及侧重认知新加坡社会的相关研究,等等,建构了以融合与多元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介绍了国大中文系的华文教育改革历程,认为其突出的特点是变化快。在急速变化的社会状况下,为应对时代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中文系的课程设置调整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甚至出现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学生分属于不同课程体系的情况。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曲景毅副教授发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曲景毅副教授,引用圣严法师“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阐述对华文教育现实的思考。1、“面对它”。指出华文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境况:新加坡家庭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现实,新加坡与日益崛起的中国的紧密联系又迫切需要双语人才的现实。2、“接受它”。指出学生学习华文:态度与观念比学习能力更重要。针对华文教育中人们存在的“学华语有什么用”、“新移民”华文水平较高而新加坡本土学生华文较差的两种误读,曲教授指出“许多领域对双语人才求贤若渴”。除了误读,曲教授还指出华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断层:一是一部分学生到高中阶段不再需要学习华文,二是高中阶段修读双语课程的学生到大学阶段失去继续深入学习双语的机会。3、“处理它”,即“解决它”。指出大学华文教育不足,曲教授建议把大学语文以通识教育的形式作为必修课,继续大学阶段的双语学习。由此提出三原则:夯实华文基础;不能只是“快乐教育”;中文系的主修课程应坚持以中文教学。4、“放下它”。指出年长者或某些特殊群体,可以适时放下对华文的某种执着。

座谈会下午场发言嘉宾回应观众提问

新传媒中文时事组总编辑黄惠玲女士,以多年从事新闻行业的经验,介绍了新闻界对中英双语人才的重视和强烈需求,表达了对“双语人才”的三个期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自由游走于双语之间,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从而把握本土需求。并指出,能够满足该标准中的一种,已是难得的双语人才。

新报业媒体信托华文媒体集团李慧玲女士,以茶杯和茶叶比喻雇主与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指出市场的变化导致雇主对人才产生多元化需求,而就业人员技能单一、思考薄弱难以应对挑战。因而,进行华文教育的“前瞻”,对华文教育的重视,是非常重要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最后,座谈会在王昌伟教授的致谢与对未来的展望中圆满结束。

媒体报道
联合早报

纪要整理:王慧、李连秀

%d bloggers like this: